現代人生活變化速度常快到來不及反應,全球疫情的衝擊更跌破了專家們的眼鏡,許多人更因為環境的變化,因而每天都生活在高壓下。

作家Elizabeth Lesser說:「生命的本質就是變化,而人類的本質卻是抵抗變化,還真是奇怪。」

我們面對到的挑戰是:我們正處在快速迭代與變化的世代,如果日常生活沒有一個穩定的根基,很容易會因為快速的變化而讓我們放棄刻意養成的好習慣,因為多數人都想跟上快速變化的潮流(白話的說就是被大量社群訊息淹沒、牽著鼻子走,讓別人決定我們的情緒)。

儘管我們沒辦法控制周圍環境的變化,卻可以從自我控管、照顧自己開始,畢竟選擇權與控制權永遠都在自己手中!本文提供七個法則,希望實踐這些動作有助你對抗高壓且快速變化的生活:
 

1.訂定個人時間表,節制花費你的時間

不論你是在家工作、到外面工作、在家自學或到學校上課,每天其實都需要建立一個時程表,而不是為了某個瑣碎小事來逃避事實。「偏執在不重要的小細節,往往是拖累進度的兇手」,小編看過不少成功人士的演講都說到「沉澱」自己的重要性,分別出時間規劃每天時程,不論是運動、吃飯、社交活動、看新聞、娛樂或是必要性的放空,都必須預先設定停止行程的時間點,以免陷入無止盡的漩渦。

 

2.每天活動筋骨,拉拉筋也好

如果時間許可,每天都讓自己有鍛煉的時間,也不需要太複雜的活動,首要目標是每天讓身體活動就好。比如說,每天早上起床15分鐘完成梳洗後,就去散步或跑步(如果可以的話)、在家做做暖身操伸展一下,或是用皮拉提斯帶來運動,坐著滑手機兩小時vs伸展五分鐘哪個更能有效紓壓呢?

 

3.盡可能補充營養食物,減少攝取升糖食物

不論你是外食族或習慣在家下廚,又或者你是重度外送使用者,選擇對身體有益的食物都是紓壓的關鍵(當然不得不說垃圾食物也能帶來暫時紓壓的效果),通常蛋白質、蔬果還是最好的選擇,但是人一旦壓力大,常會渴望用碳水化合物和糖份來填滿自己,雖然能暫時性感到舒適,卻會因血糖震盪、發炎反應等增加身體更多的壓力。俗話說人是鐵、飯是鋼、一頓不吃餓得慌這句話似乎就反應出碳水化合物造成身體的負擔。正確的飲食富含人體所需的營養,不僅可以增強免疫系統,還可以減少亂吃零食的機率。

 

4.花時間關注「自己的真正需求」

標題看來很怪,卻是非常真實的紓壓管道。比如自認是邊緣人的族群,當中不乏有人內心渴望與人有更深一層的互動,卻擔心互動後自己無法依對方期望回報給對方,諸如此類想太多的問題,影響這些邊緣人更加封閉,有時候讓我們有點彆扭的選擇,反而會讓後來的自己更輕鬆。

又或者是家中有小小孩的人,則可能需要有安靜沉澱的時間。跟另一伴聊聊天,或是安排時間讓每個人有時間獨處。在任何情況下,包容與傾聽彼此的需求,期望能讓家裡的壓力下降。

 

5. 每晚睡7-9小時的時間

因應疫情,實體社交活動和夜生活暫時被淡化,剛好正是時候利用這些佔據我們睡眠時間的活動來養成睡眠習慣,盡量維持一致的睡眠和起床時間,如果可以的話,讓床甚至臥室變成唯一與睡眠連結的場所,代表電腦、電視、手機等物不適合在這地方使用,如果在床上或臥室使用這些3C產品,大腦可能會有暗示性的連結,讓你在晚上真正要睡覺時徹夜難眠。讓你躺到床上時,大腦已準備好就寢,就這麼簡單。

 

6.限制自己吸收「即時資訊」的時間

隨時把自己跟手機、電視綁在一起是一件很容易的事,然而我們看的不少內容卻讓我們越吸收越焦慮,可能是疫情升溫、也可能是引起群情激憤的社會事件,媒體常充斥著聳動內容和標題吸引讀者。限制你吸收這些資訊的時間,也許是早晚各看一次,畢竟變化太快的資訊只會加劇我們的焦慮感,而不是帶來放鬆與舒適感。當自己快陷入這個焦慮的漩渦時,找一個可以有效分散注意力的活動,節制自己當下的行為。

 

7. 盡可能探索對自己好的事情,不論景況如何

現在對許多人都是一段難熬的日子,但我們身邊仍然有很多好事值得探索。即使面臨挑戰也要列出你看到的好事,這種表達內心感激的訣竅,就像是我們碰到挑戰時的一道曙光,是一種提醒自己的重要方法。無論情況如何,總會有一些值得感恩的事情,如果不斷停留在負面情緒和放大壓力之下,即使負面情況的潮水退了、我們卻養成了抱怨和處在高壓的習慣。

 

這些有挑戰性的時代終有結束的時候,重要的是我們如何預備好自己、做出正確的選擇?